English

从博士论文匿名评审说起

2000-07-02 来源:光明日报 温儒敏 我有话说

从今年开始,北大中文系博士论文答辩实行匿名评审,在校内外颇引起一些关注与议论。

以往博士生将论文做成后,按规定须先由多位同行专家评议,得到认同再组织答辩,最终通过系、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,决定是否授予学位.可是由于“人情”等非学术因素的介入,一些学校的答辩和评议降低了标准,甚至走过场。现今普遍的做法是,由导师来决定并约请评议和答辩的专家,一些导师为了让学生顺利过关,只请与自己学术观点接近和“好说话”的专家;专家受人之托,也往往把评议与答辩做为“友情演出”。结果某些评议变成了说好话,不合格的论文答辩时也“放他一马”。我认识一位比较认真的教授,因为参加评议与答辩总是实话实说,有真刀真枪的批评,碰上太差的论文便不客气地投上反对票,结果这几年找他评议的人越来越少了。笔者也遇到过类似的尴尬。有一回我充任某校博士论文答辩的主席,答辩完了需综合专家的意见写一个结论,答辩的秘书(博士生的同学)说已经拟好,签字即可。我一看那结论尽是“突破”呀、“独创”呀一类的赞美之词,建议删去几个过于拔高的,那秘书竟当着诸位评委的面说,有这样的形容才便于学生找工作。最终我还是删掉一些不实之辞,导师在旁不吭声,场面有些别扭。

也许那位导师和博士生的同学都有他们的“理由”。如今凡答辩大都通过,凡论文大都称“优秀”,别人都很讲人情,如果你那么严格,还不是让学生“吃亏”?但仔细一想,又不尽然。都这样马马虎虑,把学术标准放到一边,学位贬值了,吃亏的还不是大家?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拿到学位,让他看到貌似尊严的学术界原来也是可以做人情交易的,即使戴上博士帽,也会索然无味,感到就是那么回事儿。现今博士点越来越多,有些学科的博士生简直是批量生产,不少在职申请学位的更难保没有水分,如果不设法在评议和答辩上把把关,那么学位的贬值会愈加严重。

北大中文系历来是比较强调严谨的学风的,这次推行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制,也是为了彰扬学术的尊严。其做法是设立一个校内外的专家库,由系学位委员会按申请学位的论文所属学科,从专家库随机抽取评议专家,送审论文则隐去博士生与导师之名,导师不进入答辩委员会,不参加评议和投票。这样做,尽可能地排除了人情的干扰,使答辩比较公正。其实,这也是与国际接轨。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一般都是匿名评审的,而且评审的时间和“复议”的时间比我国要长得多,也严格得多。北大中文系今年原定约有40位博士生要申请论文答辩的,因为实行匿名评审,有一半将答辩时间推迟,想来是有了压力,要把论文做得更有质量,更经得起评审。看来,必要的压力是可以转化为提高学术质量的动力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